

云南两技校学生创新不锈钢发蓝技术拟申请国家专利
发布时间 : 2024-11-27 作者: 手动绞盘央广网昆明3月24日消息(记者李健飞 通讯员唐启荣)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东川校区两位大二的学生,放弃寒假休假,创新了不锈钢碱发蓝技术,引起校方关注,拟申请国家专利。
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东川校区的实习车间里,校区副主任张洁松拿起一个轴承盖,用左手一抹,“你看,这个是原来用冷处理过的轴承盖,黑色粘在了我的手指上。”随后他又拿起另一个颜色大小都一样的轴承盖,用同样的动作抹了一下说,“这个就是用我们学校两个大二学生创新的发蓝技术处理的轴承盖,你看,一点黑色都没有。”
张洁松说,创新这种发蓝技术的学生是郭宏、田孝飞。此前,他们一直默默无闻,学习中等,现在都成了学校的明星,让学生和老师“刮目相看”。
指导老师,同时也是一个公司法人的张蒙说,这两个学生毕业后如果愿意去他的公司工作,愿意付他们每月4000元工资,就是现在他们也可以用这种技术去开一个发蓝处理公司。“但我还是想让他们好好学习,以后去争取更大的成果。”
寒假到了,学生们纷纷收拾行李整装回家。可郭宏没有回家的意思,他心里揣着一件事,指导老师交代的任务没有一点进展。
去年12月中旬,指导老师张蒙在全班二十多个同学中发起了一个课题,创新轴承盖的“发蓝术”。课题下来后全班只有十七个同学报名,这中间还包括田孝飞和郭宏。田孝飞说:“布置课题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,可实验了几次都失败,很多同学就退出了,加上假期马上要来,更是没有心思搞。虽然我和郭宏坚持了大半个月,用了将近3吨的原材料,到一月中旬实验仍然没有一点进展。”就这样,两人相约留下来,利用假期继续试验。
在车间里,因为化学品的燃烧,整个空气里都是一股刺鼻的味道。这样的实验环境,却让两个少年更加坚定信心走下去。郭宏说,最开始两人每天早上8点到车间做实验,每隔一个小时就拿轴承盖出来看,这样反复循环了一周。后面有天实在是受不了了,直接把轴承盖加热了24小时,还是没变化,郭宏拿起轴承盖,重重地摔在地上,“这绝对不可能搞成功……”
这一幕恰好被刚进门的张蒙接见。“这点苦都吃不了,一点耐性都没有,怎么可能会出现发明创新,当年我为了搞软件开发,没日没夜地搞了两年,英语辞典都翻烂了几本。”
“本来我俩也想放弃了,但张老师告诉我们为何不改变一下原料配比,或许有用。当时我灵光一现,第二天改了配方后果然有起色,轴承盖已经呈现斑点状,有些部分慢慢的开始发蓝。”郭宏兴奋地说。
在两人的努力了,至1月中下旬,通过改良配方的轴承盖全部发蓝,但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足足24小时。
实验获得初步成功后,两人的兴趣更加浓烈了。“虽然轴承盖已能发蓝,但时间太长,这样既提不起效率也增加不了销量,创新的意义就不大。”张蒙说。
于是,郭宏和田孝飞又继续在车间蹲守了一周。有了之前的经验,两人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,一遍遍地突破,最后把需要加热24小时的漫长时间缩短为20分钟不到。
田孝飞说,“我小时候,我就喜欢把家里的旧电视、收音机拿来拆,每次拆了都能装回去。但我的脾气比较急躁,什么都想干但干起来又沉不下性子。郭宏不一样,他不喜欢动,平时就听听歌看看电影,性格稳重,比我踏实。”听到小伙伴的夸奖,郭宏腼腆的笑容又挂在了脸上。
张蒙介绍,不锈钢发蓝技术在器械当中运用十分普遍。原来的高温处理,需要把钢件加热至摄氏500度以上,不小心就会损害元件,他的公司原来都请别的公司处理,有几次拿回来的元件因在高温的过程中造成了损害,直接用不成。后来公司改用冷发蓝技术,时间耗费长,用一段时间器械会掉色生锈造成磨损。现在郭宏他们创新的碱发蓝技术不仅时间短,而且防锈、防腐效果更好。“冷发蓝术成本要1.9元每公斤,还不包括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,创新改良后的碱发蓝技术成本只要3角每公斤,一个月就可以为公司节省3至5万元成本,还能够用到所有的不锈钢防锈处理上。”张蒙说开心地说。
谈到毕业后的就业,两人结合目前所学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,选择了和机电有关的工作。田孝飞说:“我想去张老师的公司实习,等学了技术攒了钱,就自己开一家工厂。”“我就当个工程师吧,专门解决那些机械电气方面的疑难杂症。”“那你干脆来我公司上班吧,我当老总你当副总。”两人对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充满了自信。
中央、国务院昨天印发了《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的若干意见》。《意见》共有九项三十条。
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”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委员说,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,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。